大江网景德镇频道
 大江网 | 江西 | 论坛 | 视听 | 娱乐 | 民声 | 专题 | 时评 | 地市南昌 九江 景德镇 萍乡 新余 鹰潭 赣州 宜春 上饶 吉安 抚州 | 手机报JXP10658000  
您当前的位置 : 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  >  景德镇频道  >  百姓关注
蔷薇绽放处,瓷韵绕心间——胡辛的教师情结与文学情怀
大江网·景德镇频道  2025-04-15 16:04:49  来源:南昌大学人文学院  编辑:吴宣  作者:佚名

  胡辛,女,1945年5月出生,原名胡清,江西南昌人,祖籍安徽黄山太平。胡辛教授为中国著名作家,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、中文系教授、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、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点长和导师。江西省政府参事。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景德镇市荣誉市民。短篇小说《四个四十岁的女人》获1983年国家级文学奖;《瓷行天下》入选“2018年度中国好书”文学艺术类图书。

胡辛(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)

  引言

  2025年3月9日,我们人文学院八名男女学生,捧着一束康乃馨,来到胡辛教授家中采访。“三八”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前夕,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央广网、国际在线等十几家新传媒登载的评论文章《笔耕不止:四十岁走向八十岁的作家胡辛教授》引发热议,不过两天,新华网阅读量高达140余万,我们急于目睹老师身影。开门迎接我们的正是老师!腰板挺直,笑声朗朗,热情爽利,尚未坐定,她已指挥若定,先合影再寄语,如是访谈尽兴。两个半小时飞驰而逝,老师娓娓道来,妙语连珠,充满了青春的活力。 我们忘记了老师是耄耋老人!我们的耳畔响起“青春万岁”。 胡辛出生于1945年5月——蔷薇绽放的季节。抗战岁月,她父母家逃难到赣南,她便出生在瑞金,她的奶娘是沙洲坝的雇农。她的父亲是音乐教授,母亲毕业于南昌女中,当时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。母亲给她取名“胡清”,希望她长大后当个外科医生。谁知她的终生职业是教师。在38年后,她以“胡辛”为笔名,用文字叩动千万人的心。胡辛懂得“人生是含辛茹苦”。这份对生命的理解,不仅流淌在文字中,更浸润在她半世纪的讲台生涯里。

  师道若春雨:漫山遍野的“胡老师”

  大学毕业,胡辛被分配到景德镇,在那里,她举目无亲。一周后,再分配到离景德镇市区160里的山村兴田,教小学,由此开启了她在景德镇八年的教书生涯。她先在兴田小学待了三个月,后相继调到兴田中学、景德镇四中和一中。在兴田的一年半里,日子清苦,每月的伙食费仅六元钱。萝卜是主菜,水煮萝卜、辣椒炒萝卜、腌萝卜,难见油星,偶尔才能吃上一点肉。那时候,她是“反动教授”的女儿,日子更艰难。无依无靠的她又不会做饭菜,幸亏山村学生家长——贫下中农们常给她送去新鲜黄瓜、萝卜和咸菜。而从城里下迁到山村的学生们每月回一次市区,买不起车票,多是徒步,与其说是她率领学生,不如说是学生们簇拥着她,从兴田到峙滩到曲阿里到石岭过浮桥,或从兴田到金竹山小源到鹅湖高岭到东郊,用南昌话说,打了个磨磨圈。那年月,走遍了景德镇郊野的山山水水。在兴田的日月,他们学文学工学农,上山砍柴修防火道,下田插秧割禾挑谷,组织宣传队排练革命歌舞,送节目到当年建有红军医院的更深山里的龙源,深夜,老表们举着火把送师生回学校……

  

胡辛与她景德镇的部分学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

  1970年的早春,开学后不久,胡辛,哦,那时还叫胡清,接到了一纸调令,她要离开兴田调到市郊的石岭四中。市里往返兴田的班车隔日才有一趟,中午抵达后11点多就发车返市。学生们还在上课,是不允许到车站送别的。班车发动了,开出了兴田公社,开上了沙石公路,胡辛有依依惜别的感觉,但并不是太强烈,毕竟生活太艰苦。然而,隔河的山腰里,却传来了乱糟糟的喊叫声!迫切、强烈,似遥远又逼近,还有点撕心裂肺!司机降速了,车窗被推开了,啊啊,是她教的初中班学生在喊叫:“胡老师!胡——老——师——”有景德镇市区的方言,有兴田山区的方言……许多年后才知晓,这个班的学生在半山腰上农基课,听到班车喇叭声响后,有个城里女学生带头将锄头一扔,就抄着下山的近路往下跑,与公路又隔着清清的河流,他们就在山腰上大声呐喊……胡辛那时刻也探头车外,虽看不清学生们的容貌,但她听清了风中的呼喊声,突然间,什么也看不清了——泪水模糊了双眼!满车厢的人在啧啧赞叹。司机也发出叹息。那是老师被当成“臭老九”的荒唐岁月,但是,人间还留有真情。教师,神圣的使命。不要说“教师像蜡烛,照亮了别人,毁灭了自己”。教育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彼此的照亮,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成全。四十五年后,当国有性质“胡辛文学艺术馆”开始筹建时,还是当年的学生们,当然包括送别的学生们,纷纷参与筹建,从除杂草、搬垃圾,到运送她捐赠的瓷器作品,布置展厅陶瓷作品,到开馆,到值巡……胡辛文学艺术馆志愿者群至今坚持了整整十年!当年漫山遍野的回声依然清晰如昨,依然像釉色瓷器般鲜亮。依然故我地折射出师生之间纯真的情谊!至七十岁退休,胡辛执教教学一线近五十年,在南昌大学执教近三十年,五次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,2005年还率教学团队上北京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答辩。2006年获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,2009年获江西省模范教师称号。而她的追求,她的追光,远不止于一间教室、一方讲台。

  窑火淬文心:从青瓷裂纹里走出来的作家

  1983年,38岁的胡辛在《百花洲》杂志上发表了近2万字的短篇小说《四个四十岁的女人》。同年,该作品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,获飞天奖;随后又被改编成电影《同龄女友》。这篇让人民艺术家王蒙阅读时流泪,更让无数女性读者泪湿衣襟、高度赞赏的短篇小说,正源自她望见的万千人生。

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者合影(前排左一为胡辛)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

  胡辛的一鸣惊人绝非偶然,创作离不开生活,胡辛在景德镇和南昌的不无艰辛却充满理想追求的岁月,成了她写作的动力和源泉。《四个四十岁的女人》中山村教师柳青就源自胡辛在景德镇的亲身经历。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,才诞生了这样动人心弦的作品。正如王蒙先生所言:“那种真实的生活气息,真实的艰难和痛苦,那种历尽坎坷仍然真实,挚爱而绝不嫌弃生活的心感动了我……我记住了这篇小说的作者的名字——胡辛。”

  

胡辛自绘瓷瓶《四个四十岁的女人》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

  胡辛从未停止去创作,去思考。处女作发表六年后,胡辛又带来了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《蔷薇雨》,那是在长篇极不景气的年头,多个版本多次印刷,就像蔷薇花年年开不败。20世纪90年代,当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邀请她改编30集电视剧本时,在剧本研讨会上,中心副主任陈汉元要求她用一句话概括《蔷薇雨》的立意和主题,全场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近五十的女子身上时,屏息等待她对《蔷薇雨》的诠释。胡辛缓缓站起,她的声音青透如瓷,穿透寂静:“我们今天得到的是我们从未拥有过的,但我们今天轻易抛却的,却是我们,甚至我们以后的几代人,所要苦苦寻求的。”话音刚落,那瞬间的寂静与掌声,恰似开窑时釉色乍现的惊美。这位来自赣鄱大地的女子,来自世界瓷都的女子,用短短几句话语,在此次研讨会上留下深刻的印记。这束思想的光芒,恰似她半世纪文学创作与教学生涯的缩影——赣北赣南的红土地、昌江的白色土、徽州的青砖,在瓷都窑火与江西文脉的交织下,淬炼出永不褪色的精神釉彩。

  留得青翠在:文明使者的跨界探索

  教书育人之余,胡辛从未停止她探索的脚步。 2019年,聚光灯再次为胡辛点亮。《瓷行天下》入选“2018年度中国好书”文学艺术类图书,这部历时五载,深入波斯湾古港口,亲历考古现场,跨越三大洲写就的作品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青花瓷的环球之旅。本书以瓷说史,追溯了汉唐至明清时期历代帝王的政治制度,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趣,对瓷器,瓷业和外销瓷的影响,全方位展现了中国陶瓷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沧桑,勾勒出中国瓷器行走天下,光耀世界的华美图景,将器物史升华为文明对话的史诗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鉴而丰富,没有瓷行天下,瓷文化的传播,何能如此广大深远?正如胡辛所言:“写作这本书的整个过程到今天的结果,我倒觉得仿佛让我再生一次。中国瓷是古老又年轻的母亲,引领我感知到力量——民族的精神”。

  

“2018年度中国好书”颁奖盛典现场(中间为胡辛)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

  胡辛说:“我的终生职业是教师,文学创作是业余热爱,绘画是晚年的追梦。”其实她的影视创作更是一枝独秀。2001年她编导的电视专题片《千里踏访师魂》获中国教育电视二等奖。而她率南昌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第一、二、三届硕士生拍摄的24集校园青春剧《聚沙》,2007年五一黄金周时在中国教育台连播一周,堪称中国高校第一部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。年轻老师撰写的《日韩偶像剧叙事元素论析——兼论24集校园青春剧<聚沙>》获第七届金鹰奖电视艺术论文评论类奖!后来师生拍摄的8集校园青春剧《沙之舞》在江西电视台五套播放,其主题和立意发人深省。当别人惊叹于她身兼作家、教授、影视编导的多重身份时,她只淡淡笑道:“鲁迅先生说得好,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挤,总还是有的。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,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。” “让陶瓷留驻文学,愿文学耀亮陶瓷。”2019年,景德镇“胡辛文学艺术馆”开馆,在艺术馆内,陈列着她的文学作品、手稿、教案与瓷器,人生中的那一点一滴都融入到那泛黄的纸页里。留下青翠的草木。当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去拜访胡辛教授,请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“寄语”时,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:“第一,我祝愿青出于蓝胜于蓝;第二,还是那两句老话: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,勤、苦这两个字很重要。”只有勤奋努力、不畏艰难,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。胡辛教授的话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我们的心田。她不仅以自己的文学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,更用深邃的智慧和殷切的期望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。

  

2025年3月9日胡辛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合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供图

  到我们完稿的今天,新华网客户端刊出《笔耕不止:四十岁走向八十岁的作家胡辛教授》仅月余,阅读量已为213.8万。这是老师点亮的温暖的光,这是文学的光,文学的力量。

  
  
相关新闻
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 电话:0791-86849032
    热点新闻排行榜
    社会民生
助力瓷都申遗 金...
景德镇市申遗项目——泗王庙至天后宫... 【详细】
    瓷都企业